plusSound比武招親2017

這是倒敍法,之前已提及過GPH的名份 也有提及透過換線想得到的音色改變/調音條件 以下是基於N6+Hugo+SEM9的組合,簡述SXC8與plusSound系列不同型號的比較: plusSound Exo GPS 非常開揚,空間感最大的型號,音場比SXC8大1圈以內 聲底清爽明快,中高頻的量與SXC8差不多 低頻量比SXC8多一點點 人聲清新亮麗,其高音部份控制到一個安全位置 plusSound Exo T-Metal 與GPS的風格差不多,都是走清爽路線 分別主要在於音場沒有像GPS般的明顯增益,與SXC8差不多 中高頻量及低頻量也與GPS相約 但它的光暗度感覺上是最光的型號,比GPS光了一點點 也是感覺上聲音最清的一條 雖然這篇所提及的所有線材清濛度也差不多,配上SEM9都是清度有6.5-7 人聲清新亮麗,其高音部份控制到一個安全位置 plusSound Exo Tri-Metal 本來我最想給它名份 風格跟以上2個型號就有出入了,它會更接近GPH的風格 它兩都於音色上加了一些暖感,而人聲的暖會比樂器的多 如果GPH的暖度比SXC8/GPS/T-Metal多1,那Tri-Metal就比它們多大約1.5 我愛上Tri-Metal人聲的韻味 配上SEM9聲音還是處於清度6.5-7的狀態,而人聲足夠/適當的暖度散發著陣陣的韻味感 歌手咀邊徘徊的情感足以令我覺得比以往更感動/更入戲 莊心妍在歌曲入面表達對感情的倔強/好勝/不服輸,我深深體會得到,亦令我跟著皺眉。。。 高音部份控制到一個安全位置 低頻量會比GPS及T-Metal的多,與GPH相約 而音場就沒有增益,什至感覺比SXC8細小了一丁點 plusSound Exo G plus S 這出問題了…不知道怎形容好…聲音很怪 音場混亂,聲音出現奇異的電子聲底 一耳察覺出有問題…10秒內放低了耳機 我相信不是線材出毛病,只是與SEM9明顯配合不來 它的潛能有待玩家們發掘了   不是說Tri-Metal對口味嗎?又是說Tri-Metal能令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為何未能深愛過,是時間的差錯」 plusSound已經不會就Tri-Metal再出新貨了 他們把材料再調配過,推出新版的T-Metal 而我找過很多家耳機店,已經沒有賣X6/X8系列的Tri-Metal mmcx (即6絞/8絞) 只有右店剩下Exo mmcx (4絞)…

N6+Hugo vs SP1000

這部SPK本月正式面世🤤 一如既往擠牙膏,貨源短缺🤷‍♂️ 缺到大部份耳機店都不保留demo😤 右店肯保留demo讓客人試機,算很厚道了👍 N6+Hugo難得一遇當代機皇,當然要切磋,沒有數十回合怎分清高低⚔️   陳奕迅 – 今日 (天佑愛人, DSD) 一耳分別。。。歌曲表現比以往N6+Hugo豐富了不少,所有樂器一起奏出少許宏偉的感覺,聲音質感更突出及緊密。   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Hell Freezes Over 1994 live, 16/44.1) 花了最多時間在這首歌測試,主要用第一段前奏去作AB test。 音場與空間感是一耳分得出高下,廣闊足足一圈。舉個例,N6+Hugo的闊度極限大約靠近肩旁對上位置,但一定未去到肩旁(感覺最少相差半寸),而SPK給我感覺已經去得到肩旁對上。(我的肩不算闊,普通瘦底人仕) 整體畫面體積就花了點時間比較每樣樂器的體積大小,其實都算明顯,光是開場的那支結他已經明顯大了一個碼。之後測試的歌曲也印證了這一點。 左手面的手鼓有刻意留意其鼓面震盪感/低頻量/力量,可能因一貫AK調音風格都較少強調鼓/低頻/音力,所以這幾方面會跟N6+Hugo的組合有少許差別。 到人聲開始後,仍然在歌曲特定位置保持著過癮的人聲高音申延,什至因整體畫面的放大令申延位置更高了一點點。   Taylor Swift – Blank space (1989, 16/44.1) 這首主要感到高頻量的分配比N6+Hugo多一點點。歌曲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嗚。。。」很好聽的高頻長響,SPK是表達得較明顯的。 音力及低頻量就小/少一點。 體積及空間一如之前的結論,明顯加大了。   Alin – 聽見下雨的聲音 (聲吶Sonar live, MQS 24/96) 這一首感覺頗深刻 (而且試機當天還下著大雨,大到足球也踢不成,所以很入戲)。。。因為試聽時我覺得自己正正身處在該場演唱會正中靠前排的位置,很入戲。。。我相信這個感覺是受惠於畫面體積及音場空間的優化。N6+Hugo年代的演繹則是畫面不及前者大,所以感覺上較為遠一些,聽起來是很逼真的演唱會聲帶,而換過來SPK的感覺就是聽者已身處演唱會之中。 另外,綜合所有歌曲之聽感,SPK分析力更上一層樓,每件樂器都豪不吝嗇地分析了出來,無論主樂器/副樂器/音效,都是主角,都在爭取戲份表現自己。而且樂器定位都十分到位/分離,意識上是不用刻意/專心去追著某樂器聲音,都能確實地感覺到每種聲音的位置/音色。當然,樂器表現亦受惠於整體畫面的放大,使每件樂器更容易表達細微變化/層次,腦海中的畫面亦更震撼。而AK風格的樂器調音,一向都較晶瑩/甜/圓,也是很難不加分的。這首歌最深刻的樂器部份就是開頭verse中前部份出現的右方小提琴…是表達得頗真實,頗有小提琴淒美感的小提琴聲…正常力度推弦然後忍著陰力輕輕收弦那個聲…毒…相比N6+Hugo,SPK就做得比較突出,亦較容許聽者放其他精神去另外的歌曲部份而同時分神於這個聲音。此歌曲版本的編曲用了很多聲音,更是現場版本,所以聽起來很多聲音的重疊/很多東西堆砌在一起,特別在歌曲中後期的verse用了一些低頻,不過在SPK之下低頻量少了,而各種聲音的分析/分離是非常分明,相反N6+Hugo就低頻量明顯多一些,分析/分離上絕對沒問題沒難度,只是感覺上還是SPK更高章。 另一受惠於AK風格調音的就是人聲,也有著晶瑩/甜/圓的特質,也是很難不加分,不過SPK明顯比N6+Hugo冷了1格,整體音樂與人聲亦比較鬆一點點。N6+Hugo人聲明顯比較暖一些,而SPK雖然比較上冷些少,但並不代表沒有感情,而演繹上亦會較柔/溫婉…不過,Alin唱歌不會大部時間都跟你慢熱跟你溫柔,這首歌曲中SPK就是大部份時間都柔了少許,聽感來說是很不錯,不過場合上適當不適當,就很視乎每首歌/每個歌手的狀況了。   Adele –…

N6->Hugo->SEM6

(引用Earsonics官方網頁之SEM6圖片) 承接上一篇開場的SEM9,今次同樣是應網友所賜的功課😩 這一回要測試的是SEM6 (期待SEM6 V2的降臨👏) 大概20個月前,因口味偏向冷聲🌬❄️ 所以對SEM6等等的暖聲流不感興趣🔥 基本上確認過聲底不合味道,就已經放低耳機了🤷‍♂️ 不過覺得顏值真的十分高,透紅透藍,跟寶石一樣💎 想當年亦聽過友誠那邊的sales說Velvet/SEM9會推出這種寶石顏色版本 (忘記那一只耳機了,是它們其中之一) 回頭一看,當然沒這回事 (等到現在Velvet V2都出世了…) 是sales還是廠商瞎扯,我就不知道了🤷‍♂️ 緣份就是緣份,終於到了與它再次約會的時侯 就在熊仔店!🐻 測試組合: (是透明版,並非圖中的透藍)   *測試主要以中/港/台/英語等流行曲的flac/MQS/DSD為音源 *下列圖表中大部份細項以10格為指標容量,個別會選用7格(因覺得沒必要用太多容量) *10格細項之中黃線代表著2017年之前IEM之能力極限;而黃線後的部份是基於科技日新月異,新一代便攜旗鑑越出越頻密,所以IEM組合是絕對會慢慢超越黃線 *灰格代表0.5 三頻以中頻橫行無忌,低頻量約佔整體30%較為中庸,唯高頻部份量感少亦顯得頗內歛。霸道的中頻量主要源自佔了整體音樂約55%的人聲,而且從綠色圖表也有說明,人聲的位置非常貼身,歌手站得很近,而背樂的位置就正常。此正常,亦造成不正常,以下會解構為何整體配合性會被扣分。 整體音色不是走很清冷的路線,相反是頗厚頗暖那種,樂器聲響明顯厚化了,人聲什至覺得比起背樂的變厚變得更明顯。這種很厚很暖的聲音令整體音色都變得鬆一些,所以虛實是4,而整體音色型態會覺得有點粗。光暗度略暗。 先從樂器與人聲表現拆解。 上面提到樂器被厚化,整體又暖化不少,畫面上,彷彿那一块白鍵變大了,按下去的琴音就跟著肥大了一些,那邊結他的弦又像粗了一些,暖暖的希望不會變成中提琴的聲音。。。其實沒有結他變成中提琴那樣誇張,不過結他聲是有些少傾向了向著那方面發展。 人聲方面情況差不多,歌手年紀會大了,身型胖了,聲帶上顯得更成熟。人聲回音是聽到的,屬中等的明顯度。人聲高音attack也做得不錯,是可安全地做得到那種attack效果的。齒音方面就非常安全。 但這樣的聲音組合卻令我聽起來覺得樂器與人聲加起來的時候很累贅,原因是每一個部份並非扭曲得變成不好聽,而是每一樣聲音的質都變肥變厚了,加起來組成一個旋律就變得有丁點混成一團,每一樣東西的線條感非常不明確。樂器扭曲的情況以小提琴最為嚴重,坦白講那已經不是小提琴了,什至有點覺得難聽,聽到這裡有點失望。而評分方面是因其像真度及累贅感等問題而扣掉,人聲也一樣。不過是不是真的完全聽不下去,其實又不是,因為這種聲也是有它的韻味感,個別某些較簡單輕鬆的旋律還是ok的。再者亦要兼固客觀性,我相信總有玩家較迷戀這般厚暖感。 高頻方面除了量少,亦感覺去不盡,什至有點敷衍,也許受制於太厚暖的聲底,高音不太sharp,不感覺到亮麗,所以沒有太多地方可以為它加分。 低頻就有點看頭了。同樣是較為厚身,但沒有問題的,力感足夠但不會轟,做得到些少滲出來的效果,感受得到有層次、有仔細的變化,鬆緊度也是正常的,而量也沒有過量。 雖然整體表現有點粗/累贅,但音符之間的高低起伏與連貫性仍是感受到一點順滑感的。 分析力感覺也是優質的,因為應有的細微效果是能表達的。它的表達上也沒有混亂掉,只是聲底的關係每樣東西肥厚得有一點不夠保持距離。 音力是會比較大,彈跳力ok。音樂感跟澎湃感受制於高頻的不善、累贅及之後所講音場的問題。 鼓跟hihat/crash的表現是很不錯,像真度及力量感足夠,也很重要的是hihat/crash不是散聲,聲音對。 雖然常常說著累贅,但那是音色上及體型上的問題,而音速上很遲很慢那種,實際上音速不慢。 承接低頻的優勢,它的下潛可平穩地落到胸控。 立體感也很明確,是很好的。 可惜致命點再增加一個。。。就是音場。橫向音場算是比較不嚴重,但縱向就很壓迫,很大程度是因為人聲太貼身了,而背樂卻沒有拉向後排,而且頭頂感覺樓底很矮,所以整個空間感其實很壓很小。人聲高頻申延就做到ok的效果。 提過很多次的累贅問題影嚮了各種結像及分離度的表現,縱然我覺得其分析力是高的。而整體的音樂畫面其實不算大,即使每件樂器彷彿是變肥了少許。 音場穩定度高,因下盤很足,而高頻亦拉不走音場,但因空間始終不夠用,所以被扣分了。   總括以上所描述關於聲低特性、人聲企位以及音場所造成配合度不高,我認為是受制/取決於線材。今次測試只用得到原裝線,未能為SEM6度身調味,而理想中的線材選擇上其實都頗為明顯,因為先不說混線,純粹用銀線相信已能作出針對性的調教,把音場拉大/聲底調冷切薄。腦海更立即浮現出Crystal Cable及其他金銀流,隨時點石成金,有如薑汁撞奶,創出神奇劇毒。再者SEM6亦公認難推,雖則Hugo屬中性偏冷,亦是推IEM沒壓力,但更多的配撘效果我還是發掘不到的,始終不是SEM6的主人,只能用現有偏中性而能力充足的前級組合來測試每一只IEM的特性/潛能/極限。而熊仔店那只demo的run in也是未知數(但估計應該是正常run in的)。 回應網友對於SEM6 vs SEM9的比較,我的答案:它們取向是完全相反,優點及不足也剛好相反。而整體能力上SEM6依今次的分析中並未與其價格成正比。SEM9整體非常全面。當然,聲底上的喜好才是最關鍵的選擇條件,以上分析只屬於盡量客觀的層面上比較出器材的特性。 最後其實有一個迷思,就是網上對SEM6的評論極度不一 有的說它很清?音場很廣闊?低頻不夠?中高亮麗? 有的說低頻像動圈?人聲較後?樂器氛圍很棒定位十分清晰? 大部份都偏向評為較暗及高頻不重視。 也有跟本文類似的聽感。 這些反映SEM6的難推,導致聽感不一?還是SEM6頑皮到只會挑某些特定器材才肯配合?😤 有機會應該要發掘一下🤔…

N6->Hugo->GPH->SEM9

遲來的SEM9聽感🙇好像1年前已經說過要寫出來 有心不怕遲🖖反正聽了它超過1年,所以對它了解足夠深入☝️ 這也是網友託付的功課之一😩 這一篇也把「能量表」優化了,重新考慮過各項音質範疇的函蓋 搞那個表其實很考功夫🤒 為了盡量從主觀中取得盡量的客觀,寫之前都花不少時間反覆驗正 也要小心思考及比較不同組合/耳機 個人認為,這對於寫聽感是有必要的 如沒客觀指標或比較上的指標,就會變成盲目的吹虛/煲眨🤔 從前身處在瘋狂爬聽感的時期,就能切身感受到 例如: 什麼叫女毒?為什麼你說是女毒,但我卻認為一點都不女毒?聲虛是女毒,冷是女毒,暖是女毒,還是厚到像牛聲才是女毒?🤔 另一情況就是看看其他人有什麼耳機推介 結果就是每人說出一個不同的耳機形號,卻沒有講出原因及特性🤔 類似的迷思不停浮現,因此才覺得這種狀態太沒意思,也浪費大家時間 再強調一次,「能量表」跟這個人網頁一樣 是依據筆者的個人感覺出發,然後盡力客觀地量化及比較 過程不涉及神級電腦及專業器材,也沒有間尺/量角器等等去量度我聽覺/腦海中的畫面 更並非精密科學, 靠是靠經驗與個人的見解 凡請謹記耳聽為實,聽感純屬初步參考,絕非產品軟銷/品牌吹虛 測試組合: *測試主要以中/港/台/英語等流行曲的flac/MQS/DSD為音源 *下列圖表中大部份細項以10格為指標容量,個別會選用7格(因覺得沒必要用太多容量) *10格細項之中黃線前的7格主要是形容高級別入耳式(“IEM”)組合的指標,黃線後的部份本來想留來形容耳牛組合,但基於科技日新月異,新一代便攜旗鑑越出越頻密,所以IEM組合是絕對有機會慢慢超越黃線(但不代表IEM組合可跟耳牛組合看齊,介時需要再整理) *灰格代表0.5 三頻之中以中頻量為最多,因流行曲本身就是人聲+中頻背樂為主角,佔整個畫面最大的部份。低頻量比高頻量稍多,但這個低頻量僅屬我的口味,下盤剛剛好夠穩而不會搶戲或不舒服。高頻量在調教過程中是有所犧牲了少許,但因為高音/超高音在流行曲當中的成份不太多,所以我還是寧願中及中低頻更突出。人聲比例平均約佔整體40%,其餘60%就留給背樂所發揮,而這個比例也是我刻意調教的,為的就是突出Hugo駕御背樂與氛圍的能力。 整體聲底在IEM當中屬清澈的那種,亦非常自然,我不想亂用hifi這個舉足輕重的名詞來吹虛,所以我會形容為SEM9是聲音像真度很高的聲底,亦代表清得來不會虛不會薄,冷暖度(冷暖那0.5是我用GPH調的,相比之前用SXC8就變為4)及光度不會偏離於中性。 虛實6是受惠於Hugo的音色都較實淨/confirm。 粗幼3,比中性的4少1格,代表整體感覺會較普遍IEM來得幼細嬌柔。 高中低頻表現以其 真實度/仔細度/豐富度/層次/亮麗度 而言,是毋庸置疑的出色,特別在中頻及樂器表現,是非常 精彩/具層次/豐富/像真,所以我對這組合的背景氛圍是最讚嘆/欣賞/印像深刻。受制於Hugo及SEM9對提供低頻量的有限,低頻表現不會是7,而且我亦覺得低頻還是有更多改善空間,例如再實一點/再用力一點。以現有的低頻來說,有6是因為其 舒適度/仔細度/滲出度/和諧度,而其低頻體積上是比普遍IEM為瘦。 人聲方面的發揮空間也非常出色,受惠於本身聲底的像真度,30歲的Alin還是30歲的聲線,沒有老了也沒有年輕了,也沒有變薄/變厚了。人聲的仔細度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個亮點,受惠於SEM9本身的極致分析力,燒友們經常形容的口水聲/口形結像/呼吸/歌手發聲位置等等細微變化的描述,其實在這個級別的組合我認為只屬基本,而在SEM9身上,我聽到的是聽過的IEM中,其中一隻最明顯的人聲回音。關於這個人聲回音是什麼東西,我有幾種推測: 可能是studio或現場入面物理上反射的回音被分析了出來、可能是工程師後期製作中在歌曲某些地方加上去的回音/echo、也可能是SEM9本身的回音/echo音染, 不過後者的說法就未必,因為如果是本身SEM9的音染,很大機會會令每一粒人聲都有延長/回音/echo,而事實上又不是這回事,再者echo不是很自然的effect,與回音又有點不同。另外人聲高音的attack在歌曲特定位置上的表現是處於一個過癮的程度,但沒有之前配SXC8什至Velvet般來得猛烈。齒音是會微微感受到的,亦在足夠合理的控制範圍內。空氣感其實主要形容膽機人聲的,而組合中雖然沒有膽的部份,但亦有微微的那種感覺。 順滑線條感亦是亮點,其實早在Velvet年代,已經對其旋律表達的順滑感留下深刻印像。來到SEM9這一代就更加強化了這方面的表現,相信是受惠於本身的嬌柔聲底風格,本身提供的密度,什至是Hugo所提供的密度。 音力方面我相信原本應該是中性的(4左右),但受惠於N6及Hugo所提供的力量,可以去到5。雖然音力沒有去到最強的7,但是憑著其出色的 中頻/背樂/氛圍/層次感/順滑感,其音樂高低起伏感仍是去到令人留下深刻印像的水平,亦引申到足以表達一些流行曲中較激昂的畫面(很大規模的交響樂等等我就不敢說了,因為這方面真的不多接觸)。 鼓表現就主要著眼其像真度及仔細度,而hihat/crash表現就更加嚴格,因為我真的接受不到鬆散如沙的那種hihat/crash,所以像真度一定要極為足夠,而這也很考耳機的聲底控制與分析力。這組合於這兩方面都做得足夠真實與仔細,只是因為這不是我聽過最好聽的鼓與hihat/crash組合,所以得不到7。 彈跳力是有空間去增強,這也不是我聽過最強彈跳力的IEM,不過以現有的程度,在表現各種樂器的彈跳力仍是生動的,所以有6。 音速上現在被調到不快不慢,但以SEM9三頻的分怖特性,我應為它原本應該是稍快的。 SEM9的低頻是以略略滲出的方式來程現的。 之前所描述的音樂感與澎湃規模能力絕對要有足夠合理的音場及空間去配合。而畫面體積及分離度也一樣受惠於足夠寬大的空間。上面幾個環節對三頻/人聲/樂器/分析力/動態 等描述,營造出一個高水平的立體空間。 人聲高音的向上申延是非常過癮.畫面上亦足夠的向上發展。 下潛方面是觸得到胸腔的,但不是強烈得可以震動胸腔那種。 人聲位置現在就不近也不遠,SXC8年代那時侯就會近一點。 音場穩定性亦沒問題,感覺不到畫面有缺失的位置,或者被高頻或低頻拉走了。   以上聽感上的細節絕對有方法可以透過更換組合來調教,而以上只代表這組合當下的大概能力,至於有沒有方法再增強以達至更完滿,就留給大家去摸索了。如果要幻想SEM9最原本的一個特性,我相信都不會與以上描述有大相徑庭的差別。 當初買入之後run in約30-40小時左右,人聲才開始響亮。…

「沒有花收的日子」

印像中之前都沒有在任何途徑/媒體🖥📽📺📻聽過這首歌 反而同📀主打那首就比較多聽到 我是在瘋狂rip💿那段期間認識的 一👂就覺得是自己的寫照 心境上的描述是100%中矢🎯,只不過這應該是拿來形容女性的👩🏻‍💼 現在有些與🌸🌷🌹💐有關的日子都自然想起這歌 夕爺就是夕爺 沒有一句是多餘,每一字一句都剛剛好到位 而且很直接命中重點🎯 句句精景,tag那幾句好呢。。。 如音響🎧角度就喜歡和音這句: 「值得的早應允」 其實又蠻有道理,也可以是一個消極的態度 煲水也要時間慢慢煲,對吧 如果以現在心境/人生觀: 「誰真可知我失去戀愛信心  如果真喜愛怎會需要決心  習慣不求人 又懶得尋人  讓我安享單身這個身份」 單不單身,是必經的選擇 這段期間讓自己好好再想想生命是什麼 都這個歲數,有一定經驗,有一定了解 君不見一段感情的開始,是福還是禍🤔🤷‍♂️ 更別說現代婚姻的意義了🤦‍♂️ 天真的想法已成過去 「殘忍的是 人會成長」(另一首歌的) 越成長,越覺得人…不是什麼好東西🙅‍♂️ 越覺得這些都是陷阱與毒藥💊 夕爺與歌中女主角都有點唯美/執著 而且女主角也並非完全豁達 帶微微的哭腔已經恰到好處 不過,如果真的不想玩,其實真的可以選擇不玩的🙅‍♂️ 自己人生,自己諗  

plusSound Exo GPH

上回提到SXC8左邊接觸不良再次發作 這個問題極度困擾😵 因為聲音時而正常,時而左邊比右邊細聲 就算沒發作,心理作用也會懷疑有否失常 因此常常會勃弄左邊,想要把它調回正常 所以,沒事會變有事,有事又弄很久才可沒事 於是決斷藉此升級 (所以上一回才說要向SXC8致敬,光榮退休🖖) 音質上對SXC8沒投訴的,不過,有改善空間 人聲高頻attack的刺激感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但很邊緣 因此今次想收回一點點這種attack (老了…taste微調了…😔) 然後人聲的音色想再提升,但不是加虛感變通透的那種 那時候其實沒實際的概念去搞好人聲,可能是圓潤那種吧🤔 另外亦想加多一點點低頻,令下盤更穩更有味道 (老了…taste變了…😔) 如果音場/空間感/彈跳力再加強也不錯,但不是必要,最低限度保持現狀便可 就這些條件,當然直覺就知道應該減銀加銅 而混線基本是內定了,因為我最相信/喜好這種類線材 心目中香港近期大熱的plusSound最想試試🤤 這個post來個倒敘法,先講講結果,留個伏線日後講講中間的過程與其他線材😏 最後入手plusSound Exo Gold Plated Hybrid (4絞的”GPH“) 簡單說明,線材一半是銅鍍金,另一半是銀鍍金,頗特別的配搭 看中它原因是首要要求它都能做得好,其他固有質數亦能妥當維持 以N6+Hugo+SEM9的組合而言,它與SXC8的主要分別是: – 人聲高頻妥善控制到一個安全位置上,而attack感照樣在適當時候存在,只是稍稍保守了一點點 – 整體音色暖了些少…而人聲音色就感覺上暖得比整體多一點/明顯一點,不過並不會覺得人聲濛了。我不得不屈服,相比從前較偏好略冷而通透的人聲,現在覺得還是微微厚曖的比較能表達出歌手咀邊的感情。。。這次我服,服了這樣人聲的「提升」。。。真的有點為現在這個人聲感動。。。 – 三頻比例變化大約是: SXC8年代             GPH年代 低=約15-20%       低=約25-30% 中=約50-55%       中=約50-55% 高=約30-35%       高=約20-25%…

音樂 x 起雞皮 x 性格

挺有趣,想了很久貼不貼出來🤔 還是很喜歡這篇文章📄📃 大家可一邊聽歌一邊自我觀察👁👁👀 轉載自一篇學術研究(不難明): 音樂 x 起雞皮 x 性格 環境/感覺/思維/特別是音樂,等等因數對人做成刺激,可令人震動然後起雞皮😖 通常是音樂的起承轉合/瞬變/動聽到引起共嗚就容易觸發 透過音樂的實驗指出 喜歡沉殿於音樂之中/喜歡預計歌中變化/邊聽歌邊幻想音樂內容都較容易起雞皮😖 亦推斷出某些性格與起雞皮的頻繁成正比 如愛幻想/沉殿於感覺中/唯美/好奇/喜歡新鮮感 等等。。。 性格上也分類為感知上/思維上 而思維上的性格特點(如愛幻想/估計音樂中動向)會比感知上更容易觸發起雞皮😖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o-only-some-people-get-skin-orgasms-from-listening-to-music-59719 (refer to the article “Why do only some people get ‘skin orgasms’ from listening to music?” by the Author – Mitchell Colver)

錄音室原裝母帶 – Alin – Everlasting…best and more

這個話題可以啟發一些聽音樂🎶的哲學🤔 當代智能電話📱、串流📡當道 聽音樂🎵附帶著一種取捨關係 說的不是付多點💰或付少點錢💶的那種 是方便與聽感質數的取捨 幸福是我們有自由選擇 但悲哀是我們往往錯過好的事情 所以…希望所有人包括未初燒未入門🎧的朋友 不要錯過,並珍惜每個音樂🎼階段所帶來的美好 最近又看到老生常談的話題 –> 手機📱推耳機🎧的迷思。。。🤔 我常常感覺「推力」2字經常被濫用 推力一般只解作音源滿足耳機🎧電阻的能力 而且不要搞亂「推力」及「音色力度」,兩者是分別形容兩個不一樣的東西 推力對音質的影嚮只是冰山🗻一角 音質/音樂🎶最終表現還要看音源的線路/解碼/材料/底板/調音等等。。。 一件初級器材配一件高級器材,因發揮不到高級那件的真正實力 是一種浪費,對,但也是人生必經階段,很平常,也是一種玩法 (正如許多日常生活中的處境,例如學歷與職業的落差。。。😭) 我用SEM9配Hugo作為固定的出街組合,是浪費了Hugo,因為Hugo的實力是可以支援初級家用機 不過我覺得這樣餵飽SEM9令出來的output非常理想,也暫時找不到代替品 手機📱推不推到名貴耳機🎧,跟本不是重點 重點是自己選擇怎樣建築自己的音樂🎼世界 建築的過程甚至比建築的結果更有趣 「應該珍惜過程還是結果」,自己思考吧 音樂在人生中也只是冰山🗻一角 而我就反其道而行 近期想買DSD/SACD📀,衝擊一下自己與自己的器材🎧 DSD/SACD📀一般都與老歌掛鈎 不過沒差,很多老歌/老歌手👴🏻👵🏻都很喜歡 (隨Hifitrack購買音樂附送)   閒逛Hifitrack…(各位有其他網站推介嗎?要華語流行曲) 原來有Alin這張精選專輯💿!? 不是DSD,不過,是母帶🎞😍🤤 (在這裡講清楚,以免惹來有趣的討論…這裡母帶是指hifitrack提供之「錄音室原裝母帶」之「音檔」,別誤會我直接插了耳機到那磚實體母帶聽歌,詳程請參考hifitrack及Sony對「錄音室原裝母帶」的解釋) 也有提供母帶🎞的升頻🔝版本 關於WAV vs FLAC, 母帶 vs 升頻, DSD 原生 vs 非原生。。。這些迷思/討論其實都看過不少 都是關於原理、技術、聽感、測試 玩到這境地上,需要再次認真思考🤔 究竟要選擇真,還是假? 要選擇hifi走向,還是聲音上可能更討好的加工品? 先不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失真,現在針對自己所選擇的方向性 High Fidelity,高保真,乃音響界一大信仰…

ALO SXC8

經常提起的SXC8就是ALO的8絞銅鍍銀 這條線令我上選用多種元素混合的線材 它也是暫時唯一能使我吃回頭草去encore它 20個月前開始毒發要學人玩線材 畢竟其他配件都有玩過了 而且因為線材價格最高(感覺上),所以決定最後才沾最毒之物 當時因AV Show後出現後遺症 先入了Velvet,後入HVP1 順理成章找線材組成黃金組合 那時我的條件是想增加人聲通透度 亦想人聲高音可以衝過來attack 然後音場要闊,立體感要強,位置感不可缺 低頻部份亦需要加強少許,但不用太猛太多 一直試一直試 如Effect Audio系列中,Thor Silver其實有心動過 因為高音及人聲都出得很靚很靚,而且很快很急,非常過癮 不過整體太注重中高頻,明顯令下盤太空虛 Thor Copper就相反,慢了不少,而且下盤又過多了 如Crystal Cable,比Thor Silver的中高更亮甜 但甜到當時錄音室中二十多歲的Alin變了十多歲 中高也太亮,在腦中的畫面彷彿很多光線在照著自己的眼睛 於是我懷疑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在混絞的線材裡面 我幻想如要兼顧幾種特質,那把不同特質放在一起,會否層次更豐富? 之後的經驗證明這方向沒有想錯 也令我一直鍾情混線 有趣的是,眾多中低級線材中也有試了SXC24 不過初聽覺得人聲高音attack太刺激,過了火位 之後很想試EROS,但找不到地方有demo 茫然之際,進了令一個分店試清楚SXC24 這次的SXC24並沒有高音刺激過度!! 有可能這demo線煲得夠火侯? 也有可能我剛換掉一條Crystal Cable過機線? 空間感更大更立體,人聲增加通透/感情/刺激感 聲底非常清澈,但低頻量適當,亦有不錯的下潛 最驚喜其實是其鼓聲的表現 它激活了Velvet對鼓的表達 打出來極之接近現實世界中的鼓聲 而且鼓棍與鼓面接觸的分析力/活力亦能發揮出來 當時那套組合屬於中型班 (N6–>HPV1–>Velvet–>SXC) 但那套鼓聲實在難忘,感覺不輸高級組合 亦種下了打之路。。。 SXC24基本已中貨,不如再試SXC8? 兩者基本上功能一樣 不過力度與動感就兩個世界了 最後當然是入了SXC8 線身粗到像水喉,硬又硬到有點難控制 使到它有彈性,試玩時線身隨時會彈開…